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樂感及鑒賞能力的培養策略3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素質教育的實踐與繁榮帶來了音樂教育的發展與普及。音樂作為開展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要學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既要進行音樂理論知識的講解,同時也要通過課堂建設活動的組織來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其藝術能力的發展。本文主要探究在高中音樂教學實踐中學生樂感與鑒賞能力的提升策略,通過實踐策略與課堂教學方法的提出,以期促進高中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高中音樂;樂感;鑒賞能力;
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離不開音樂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踐。在高中音樂教學活動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既要通過理論知識的講解使學生掌握音樂學科的基礎理論同時也要通過鑒賞活動的組織來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從具體的高中音樂教學實踐來看,由于高中生面臨著繁重的學業壓力,大多數音樂教學活動的組織既沒有貫徹落實音樂教學的要求,同時也忽視了對于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學生的樂感以及鑒賞能力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實踐中的忽視影響了音樂教學的組織效果也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當前高中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對于學生的樂感以及鑒賞能力進行培養,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組織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進與更新既保障音樂教育的質量,同時也促進學生藝術能力的發展與藝術審美的提高。[1]
一、高中音樂教學中樂感的培養措施
音樂教學活動的組織要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而為了確保學生可以有效地開展音樂作品的鑒賞,在音樂教育中要對學生的樂感進行培養,使其對于音樂作品有基礎的感知以及審美能力。而從具體的音樂教學實踐活動來看,對于學生樂感的培養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具體的措施,既提高音樂教育的質量同時也促進學生藝術素養的提高。
(一)尊重學生差異性
在音樂學習中,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音樂背景以及音樂審美能力,而在引導學生進行音樂作品的欣賞以及樂感的培養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學生的學習差異性,通過對其生活經驗,生活背景,審美能力的分析,以針對性作品的選擇以及鑒賞活動的組織來保證學生音樂樂感培養的有效性。[2]
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人文特色也有著不同的音樂作品,同時音樂作品也傳達著不同的作者情感。在課堂音樂實踐活動的組織過程中,要把握好學生不同的音樂能力,通過不同音樂欣賞要求的提出來保證學生音樂學習的有效性。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作品鑒賞時要通過不同作品的欣賞,以不同的作品類型來保障學生接觸音樂作品的多樣性,通過不同的作品類型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不同風格不同作品的欣賞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樂感,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提高。
教師在對學生音樂樂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也要通過對于學生興趣的分析與把握,以符合學生審美特色以及興趣特征的音樂作品選擇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的音樂作品鑒賞與音樂內容學習,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同時也在作品的深入分析與不斷欣賞過程中掌握音樂獨特的藝術美與節奏美,促進學生音樂樂感的形成。
(二)注重音樂實踐
在對學生音樂樂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既要注重通過作品的背景介紹與不同作品的選擇來提高音樂欣賞的多樣性,同時教師也要通過實踐性的演練活動來對學生的樂感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在高中音樂教育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既要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同時也要通過實踐活動的組織使學生在具體的音樂實踐中更好地理解音樂知識,把握音樂節奏。
教師在音樂教育中要分析學校的音樂實際以及課堂的具體音樂情況,通過對于教育資源的整合,通過合適的時機把握來適時地開展學校教育背景下的音樂實踐活動,以學生參與實踐中的音樂指導來提高學生音樂理解的效果,并通過實踐演練來增強學生音樂樂感,不斷地對已形成的音樂樂感加以鞏固。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除了理論知識的講解以及音樂鑒賞活動的組織之外,教師要通過課堂上的音樂演練,以實際的歌唱方式來深化學生的知識理解程度,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提供給學生開口歌唱的機會,通過歌唱的形式,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來加深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理論知識并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樂感的培養與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