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湖南各地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湖南花鼓戲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經歷了從民間歌舞到對子花鼓直到能夠演出一整本大戲這樣一個從簡到繁的過程。湖南花鼓戲曲調的發展,是采用當地山歌、民歌、哼歌為素材,發展成為幾個基本曲調,應用于有簡單情節的的戲劇之中,后由于戲劇情節的復雜化和人物思想感情表達的要求,原始曲調變成了有各種不同節奏的、能表現各種不同情感的、分別適用于男聲或女聲演唱的曲牌。從音樂發展的角度說,前輩花鼓戲藝人(民間作曲家),根據戲劇內容的需要,運用“一曲多變”的規律,創作了許許多多的曲調。并且相傳了一套曲調發展的手法,他們用了一些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概括:如“變手法”、“改尾巴”、“換骨頭”、“翻上去”、“落下來”、“把板眼扯爛或擠攏”等,實際上就是通過轉調、變調、改變調式、音程移位、節奏擴展或者壓縮等手法,來創造、豐富了花鼓戲曲調。所謂“變手法”,是轉調與變奏的結合;“改尾巴”、“換骨頭”是改變調式和骨干音;“翻上去”、“落下來”是音程上下移位;“把板眼扯爛或擠攏”就是節奏擴展或壓縮。同時,他們也吸收了外省或者本省的其它民間音樂和其它劇種的音樂,為后代留下了寶貴財富。
早期的花鼓戲,只有半職業性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農忙務農,農閑從藝。過去,由于花鼓戲遭受封建迂腐勢力的歧視和禁演,各地花鼓戲班都曾兼演當地流行的大戲劇目以作掩護,這種戲班稱“半臺班”或“半戲半調”、“陰陽班子”。各地花鼓戲傳統劇目,總計約400多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湖南省花鼓戲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不但整理了如《劉??抽浴?、《打鳥》等傳統戲,而且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里灣》等不少現代戲?!洞蜚~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制成影片。
湖南花鼓戲的音樂曲調約300余支,根據曲調結構、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大致可分為4類:1、川調,2、打鑼腔,3、洞腔(即師公腔),4、小調。川調,源于山歌及民歌。按調式分為宮調式、羽調式兩種,宮調式強調六級音,羽調式強調七級音,花鼓戲味特別濃厚。打鑼腔源于哼歌及勞動號子,原來僅用鑼鼓、嗩吶伴奏,人聲幫唱尾腔,得名打鑼腔,現在基本上取消了這種幫腔形式。洞腔,源于師道音樂,所以,也稱師公腔。川調、打鑼腔、洞腔,統稱為正調,正調的結構比較方整,大多以“對仗”或“起承轉合”為結構形式,反復運用。小調是一些比較原始的民歌、山歌、城市小調和絲弦小調,表現情緒較為單一。某些小調發展較大,能表現多種情緒,編入了正調。
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樸實、明快、活潑,行當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多以表現勞動生活為主。湖南花鼓戲從勞動人民群眾中來,豐富了勞動人民群眾的生活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