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lxt5v"></em>

    <form id="lxt5v"><th id="lxt5v"><track id="lxt5v"></track></th></form>
    <address id="lxt5v"><listing id="lxt5v"><progress id="lxt5v"></progress></listing></address>
    <form id="lxt5v"><th id="lxt5v"></th></form>

      <noframes id="lxt5v"><form id="lxt5v"></form>
      <form id="lxt5v"></form>
      <address id="lxt5v"><listing id="lxt5v"><nobr id="lxt5v"></nobr></listing></address>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湖南花鼓 >

      長沙花鼓戲的來源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長沙花鼓戲來源于民間歌舞說唱藝術。演唱時均以長沙方言為統一的舞臺語言;故通稱長沙花鼓戲。其音樂曲調有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4類約200余支,有傳統劇目336個。以表演“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為特色,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多以生產勞動、愛情或家庭矛盾為題材,語言生動;幽默詼諧,通俗易懂,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清代中期以前,長沙一帶盛行“地花鼓”、“花燈”和“竹馬燈”。清代中葉以來,花鼓戲逐漸流傳開來。舊時各地名稱不同,寧鄉一帶稱之為“打花鼓”,瀏陽各鄉稱為“花鼓燈”和“竹馬燈”,長沙望城一帶和醴陵地區稱其“采茶戲”,本世紀40年代,有人稱之為“楚劇”。鄉間則統稱為花鼓班子,以班主命名,諸如得勝班、土壩班、大興班等。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

      長沙花鼓戲脫胎于湘中各地的山歌、民歌和民間歌舞,是在丑、旦歌舞演唱的“對子花鼓”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其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兩小戲”階段。這是長沙花鼓戲的雛形。與丑、旦歌舞演唱的“對子花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第二階段是“三小戲”階段,這是花鼓戲正式形成并最具特色的階段。時間大約在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間(1821~1874年)?!叭颉笔恰皟尚颉钡陌l展,在丑、旦演唱的基礎上,加入了小生行當,使花鼓戲脫離了歌舞演唱的舊套?!岸嘈挟敱緫颉睘榈谌A段?!岸嘈挟敱緫颉痹凇叭颉钡幕A上增加了生、凈等表演行當,劇目也從原來以小戲或折子戲為主而逐步變為搬演故事完整的本戲。在這個階段,長沙花鼓戲的聲腔得到了完善,劇目進一步擴大,角色行當進一步發展,成為一種表現力豐富、生活氣息、地方特色十分濃郁的地方戲曲劇種?!?/p>

      清光緒年間,“湘中歲首有所謂燈戲者,初出兩伶,各執骨牌二面,對立而舞,各盡其態”?!盁魬颉酥富?、地花鼓一類的歌舞演唱形式。長沙花鼓戲就是在這種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吸收勞動山歌、走場牌子和戲曲音樂發展起來的。最初由歌舞形式的地花鼓發展為較有故事情節的對子花鼓;其后發展為“三小戲”(小旦、小生、小丑),逐漸具有戲劇性質,為草臺班演出階段;后來吸收其他劇種的腔調、伴奏和表演等藝術表現手法成為戲曲劇種。它的產生和形成都在民間,而不像其他劇種那樣先由宮廷、上層社會提倡然后再傳到民間,因此極具群眾性。解放前,長沙花鼓戲被統治者視為淫戲,嚴令禁演。1909年(清宣統元年)長沙城曾貼有禁演花鼓戲的“四言訓示”:“省垣首善,敦俗為先,淫戲賣武,諭禁久宣”。藝人常被提鑼毀箱或抓去坐牢游鄉。盡管如此,花鼓戲不但屢禁不絕,反而愈禁愈熾。正如《醴陵縣志》所載:“采茶一名花鼓,政府以其導淫,懸為歷禁,然農村往往于新春偷演,禁不能絕”。人們瞞過官府耳目,于夜深人靜之時,深山野嶺之處,鋪4只扮桶,搭幾塊門板,以曬墊蓋頂,縛草為臺,盡情唱演,盡情觀賞,所以演花鼓戲的班子曾一度被稱為“草臺班”。民國后禁令松弛,1920年有“義和班”進入長沙正式演出。1930~1940年又有“得勝班”在長演出,維持時間最長。

      上一篇:湖南花鼓戲的溯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